加强规划信息化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空间底座
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沈闳钧
202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 “以信息化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全域感知、高效协同的智慧城市体系”。我省紧扣会议精神,将规划信息化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支撑,通过搭建全域覆盖的空间数据平台、创新业务协同机制,形成了“数据筑基、平台赋能、场景落地”的特色路径。金华市近些年开展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更新数字孪生平台等载体,成为连接规划数据与城市治理的关键纽带,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操作、可验证的实践样本。
基于之前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我院配合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紧紧围绕“战略导向、规划方向、要素流向”,以片区综合开发为切入口,深化迭代规划一张图系统,数字化赋能、重构数据逻辑,强化全局业务穿透能力,助力规划纵向可传导、横向可评估、实施可监督,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平台空间承载力,推动要素流向与规划实施的双向奔赴,自然资源从要素保障向聚势谋远转型,进一步巩固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基础。
一、强化国土空间数据融合底座
以空间作为载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空间数据资源的整合,建立以“大测绘”、“大调查”为基础的现势权威数据底座,提升数据整合能力,充分发挥地信测绘、调查监测的数据优势,贯通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开发利用、耕地保护、修复整治、确权登记、灾害防治、执法督察等业务数据,夯实自然资源行业数据“一动皆动”体系,为全面、精准、及时反映各类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利用状况以及国土空间治理决策提供基础信息支撑。基于省域平台数据底座,推进各类空间数据资源的整合,实现数据从单一要素向多维要素融合,构建规划一张图空间数据融合底座。
二、搭建“四大”业务协同平台
金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数字化改革,提出“大测绘、大调查、大分析、大应用”(简称“四大”)的数字化赋能业务协同模式。一是“大测绘”,积极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转型升级,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统一的时空数据基础底板;二是“大调查”, 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实施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全面、准确、及时掌握自然资源资产“家底”。三是“大分析”,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分条线、分业务厘清分析底板、分析内容和分析结果的数据模板,为专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四是“大应用”,根据分析决策,形成可以指导跨部门、跨业务工作的任务清单和工作清单,用于指导综合开发、重大项目、低效用地再开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综合监管等综合性工作的落地推进。以自然资源数字化“四大”为改革的动力引擎,推进并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部门联动、智能决策。
三、构建“空间码”管理体系
目前正在加紧构建的“空间码”管理体系,是为每块用地生成唯一20位编码,关联土地权属、规划指标、建设进度等23类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一码溯源、一码监管”,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纵向传导、横向联通。
四、深化平台应用场景
在应用层面,构建“开发片区-连片单元”两级开发体系,通过开发单元应用场景辅助智慧型城市建设决策。按照“面向开发、衔接主体、便于传导”的总体原则,“开发片区”用于指导城市主导功能板块的规划实施,由若干个控规单元构成;“连片单元”以生活圈和就业圈为空间基础,对每个控规单元进行细分,分成多类主导功能单元,用于指导单元开发。
五、应用成效
为有效支撑规划实施与要素流向双向奔赴,辅助政府决策,目前已完成35份片区综合开发报告、400多个项目选址研判等建设内容,预期形成四维成效。一是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的“新机制”;二是探索多跨联动、高效协同的“新模式”;三是转向业务生成清单化、精准化的“新路径”;四是探索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现代化治理的“资规转型”金华方案。
六、经验启示
总体来看,通过夯实规划信息化建设,探索创新片区综合开发模式,推进高品质智慧城市开发建设,统筹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统筹把握好“数字融合”与“业务协同”关系,集成数据与片区清单等,贯通局内业务多跨联动、高效协同的“传送带”,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精准化;二是统筹把握好“开发投入”与“民生利益”关系,积极争取超长期国债、专项债,引进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兼顾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