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

规划引领 统筹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丨以余慈统筹为战略引擎 构建宁波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发布日期:2025-10-11   编辑:系统管理员 浏览:30
以余慈统筹为战略引擎 构建宁波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刘纲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与宁波都市圈提质的战略背景下,宁波市余慈地区(余姚、慈溪及前湾新区)作为宁波北翼核心板块,其统筹发展不仅关乎市域空间格局的重构,更是推动都市圈从 “单核集聚” 向 “网络协同” 跃升的关键抓手。立足宁波余慈地区统筹发展与湾区协同实践,余慈地区正以空间优化为基础、功能协同为核心、机制创新为保障,探索一条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共生共荣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一、余慈地区发展概括
  余慈地区地处上海大都市圈南翼、环杭州湾湾区腹地,含慈溪、余姚及宁波前湾新区,面积约3235平方公里,是沪浙合作和环湾经济的桥头堡。2024 年慈溪、余姚在全国百强县排名靠前,GDP 总量 4611.4 亿,占宁波全市四分之一;常住人口 315 万,占全市三分之一,近 20 年人口增量近 100 万。这一地区产业基础雄厚,现有产值超亿元企业 11 万家,近四成规上企业设置了研发机构,特色产业群、国家级单项冠军、大型制造中心数量可观。地区的文化底蕴统一深厚,拥有多种文化及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03 年 “余慈统筹” 概念首次提出以来,2006 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做出相关重大决策并颁布规划纲要,之后多年不断深化发展定位。近 20 年统筹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统筹范围局限、诉求不一致等问题。
  二、空间重构:以网络化布局破解 “县域壁垒”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空间布局需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余慈地区打破传统行政分割,构建 “一轴三带、两园多廊、多组团网络化” 的空间体系,为都市圈组团式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
  生态引领的空间基底塑造是统筹发展的前提。以翠屏山中央公园为 “绿心”,余慈地区串联四明山生态屏障与杭州湾滨海湿地,形成 “山 - 城 - 海” 连续生态网络。这一布局既落实了 “三区三线” 管控要求 —— 永久基本农田向 “万亩方” 集中、生态保护红线覆盖 35% 区域面积,更通过生态廊道建设打破了两市行政边界,如姚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串联起余姚四明湖、慈溪上林湖及前湾新区滨海湿地,构建跨区域生态共同体。
  产城融合的功能组团布局体现了组团式发展的精髓。余慈地区将 7 个城镇组团按 “核心引领、错位互补” 原则定位:慈溪城区聚焦 “商务活力”,打造智能制造总部基地;余姚城区突出 “创智人文”,建设河姆渡文化创新区;前湾新区强化 “产业引擎”,集聚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万亿级产业集群。这种分工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通过 “15 分钟生活圈” 实现设施共享,基本实现公共服务标准统一。
  交通互联的网络骨架支撑是网络化发展的基础。对外依托通苏嘉甬高铁、杭甬复线高速构建 “半小时沪杭甬” 通道,对内推进轨道宁慈线、余慈城际二期建设,形成 “快轨 + 干道” 的双快体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余慈城区与宁波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直连工程,使通勤时间大幅压缩,带动沿线 TOD 综合体开发,如慈溪新城河片区通过 “站城一体” 设计,提升了商业用地效率。这种 “以交通突破行政边界” 的实践,正是对中央 “统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要求的生动诠释。
  三、功能协同:以能级提升强化中心城市辐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中心城市需 “增强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余慈地区通过产业协同、设施共享与平台共建,推动功能从 “县域服务” 向 “都市圈枢纽” 跃升,成为宁波都市圈北翼的增长极。
  产业协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提升辐射能力的核心。对标杭州湾大湾区产业集群,余慈地区形成 “滨海制造 + 环翠屏山服务” 的空间分工:前湾新区、慈东产业园承接上海、杭州高端产业转移,集聚极氪汽车、方太智能工厂等龙头项目;环翠屏山区域则通过工业用地减量提质,发展文旅、科创等新业态。这种 “向海集聚先进制造、依山培育品质服务” 的格局,既强化了与上海临港、杭州钱塘新区的产业链协作,又为周边城镇提供了技术、资本外溢通道,如慈溪周巷镇通过承接了大量前湾新区配套订单。
  高能级设施共建共享彰显了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按 375 万人口标准,余慈地区规划建设 “三中心一体系”:余姚创智人文中心(河姆渡博物院等)、慈溪商务活力中心(邵逸夫医院宁波院区等)、翠屏山生态文旅中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并构建 “市级 - 区县 - 15 分钟” 三级设施网络。
  重大平台联动发展强化了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前湾新区作为沪浙合作示范区,与上海张江共建 “科创飞地”,引入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余姚、慈溪联合打造 “环杭州湾科创走廊”,推动企业与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共建实验室。这种 “平台共建 + 人才共享” 模式,为都市圈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支撑。
  四、机制创新:以制度突破保障统筹效能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工作需 “健全统筹协调机制”。余慈地区通过跨区域治理、要素市场化配置等创新,破解 “多头管理、资源分散” 难题,为都市圈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成为空间统筹的突破口。在 “低塘 - 朗霞 - 周巷 - 长河” 区域开展试点,通过 “拆旧建新、增减挂钩” 整合低效工业用地,优先保障滨海产业带、余慈城区等重点片区建设。这种 “空间置换” 机制不仅盘活了存量资源 —— 如慈溪逍林镇将旧厂房改造为科创园区,亩均税收大幅增加,更建立了跨区域用地指标调剂制度,余姚、慈溪、前湾新区三年调剂指标实现 “好钢用在刀刃上”。
  生态共保共治机制守护了区域绿色本底。积极推动姚江流域联防联治制度,四明山区域实施生态补偿,杭州湾湿地开展 “退塘还湿” 工程,特别在翠屏山区域,也计划通过 “生态修复 + 文旅开发” 模式,将废弃矿坑改造,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印证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利益共享机制激发了统筹发展内生动力。探索跨区域税收分成制度,建立环境共治成本分摊机制。这种 “权责对等” 的安排,有效避免了 “搭便车” 现象,使甬江科创区、周巷共同富裕示范区等跨域项目顺利推进,为都市圈协同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源泉。
  结语:余慈统筹为都市圈发展提供 “宁波方案”
  我们认为,宁波市余慈地区统筹不仅是做大做强湾区经济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余慈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更是做大做强宁波北翼增长极的战略举措。通过余慈统筹,到2035年,沪浙合作进程明显加快,区域竞争实力明显加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节点。从翠屏山中央公园的生态纽带作用,到轨道交通网络的空间缝合功能,再到产业协同的效能提升路径,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实践深刻回应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的要求。其核心启示在于:都市圈发展需打破行政壁垒,以生态为底构建网络化空间,以功能为要强化协同性分工,以制度为基创新利益平衡机制。
  目前,余慈地区正从 “宁波北翼” 跃升为 “杭州湾大湾区重要增长极”,为长三角城市群组团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唯有持续深化 “统筹” 理念,才能实现区域协同效应,让现代化都市圈真正成为共同富裕的空间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