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做强杭州中心城市,提升都市圈发展质效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杨毅栋
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度推进的背景下,城市群和都市圈已经成为参与全球竞争、承载国家战略的主要载体,也是超特大城市适应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功能跃迁的必然路径。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两个转向”,以“五个转变”重构我国城市发展范式,以“七大任务”明确建设实施路径,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目标明确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会议进一步强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同时将“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作为城市工作七项重点任务之首,提出要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
早在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镇体系,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2006年以来,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城市工作战略思想,将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和促进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杭州、宁波、温州、金义都市圈初显雏形。2007年5月,杭嘉湖绍四市成立杭州都市经济圈,基本锚固了杭州都市圈的空间格局。
当前杭州站在超大城市的新起点上,作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亟需重新审视杭州在长三角、国家乃至全球层面所扮演的角色与使命。如何提升杭州都市圈发展质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接轨大上海,充分发挥杭州在东部地区的示范领跑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撑浙江省级“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发展格局的建设,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浙江省现代化城市体系构建中的重要部分。为更好贯彻此次会议精神,结合杭州都市圈当前建设工作和规划考虑,进一步做优做强杭州中心城市,提升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质效,谈四点体会:
一、优势强引领:分担长板功能,共建全球创新高地
找准定位与功能是都市圈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由多个城市组合而成的区域,要想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各个城市必须扬其所长,分担长板功能。于杭州而言,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镇群、上海大都市圈里的重要中心城市,必须主动融入和接轨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强化数字经济、创新创业、人工智能、文旅魅力等特色长板功能,主动嵌入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组织,支撑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共建G60科创走廊建设;强化与合肥、宁波的联动,唱好杭甬“双城记”,共建全球创新高地。对于杭州都市圈内城市,应进一步做好产业链、供应链的引导布局,强化杭州创新策源的引领,保障腹地城市制造转化空间,实现产业分工协同。
二、辅城强辐射:优化城市格局,提升区域带动能力
借鉴国内外都市圈建设经验,中心城市空间格局的多中心、网络化是支撑都市圈建设的必然规律。一方面,可以通过外围多中心的建设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大城市病”压力,提升城市人口和经济的综合承载力;另一方面,外围多中心通过功能的承接转移,能够成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重要支点。因此,杭州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一主六辅三城”的空间格局。增强辅城产业功能,引导人口、资源要素、服务设施向辅城集聚,进而提升辅城的区域链接服务水平,将辅城作为承担杭州区域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钱塘辅城,位于杭州湾的战略锚点,交通优势绝佳,已形成空港、高铁站、快速路、高速、运河二通道、地铁等多式联运立体交通体系,且后备空间潜力大,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已成为杭州都市圈建设中的重大战略节点。临平辅城则是杭州融沪的桥头堡区域等。
三、设施强支撑:提升枢纽能级,构筑多向开放廊道
都市圈的建设离不开交通的实体支撑。首先,杭州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亟需提升萧山国际机场枢纽能级,实现扩区扩能,与上海浦东、虹桥等周边机场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其次,强化杭州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多通道链接,构筑多向开放廊道。针对当前沪杭通道客流严重饱和的问题,加快推进沪乍杭高铁、沪杭城际铁路的建设。推进杭甬城际、宁杭高铁二通道、杭临绩高铁等通道的研究与建设。
四、跨界强联动:推进同城建设,先行示范协同发展
同城化是都市圈实现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的关键一步。推进同城化,让群众切实感受到都市圈建设带来的成效与利好。都市圈核心范围一般按照1时通勤时间来界定,杭州都市圈1小时通勤人口覆盖率约78%,近年来有所提高,但同城化水平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为此,杭州将建设“中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快线”的交通网作为都市圈同城化、通勤化的重要支撑,实现辅城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串联。此外,跨界毗邻地区是都市圈同城化的关注区域,但同时也是都市圈内矛盾较多的“灯下黑”区域,存在规划冲突、管理缺位、道路断头等常见问题。杭州有针对性地划定杭绍、杭嘉、杭湖毗邻协同单元,围绕跨界区域产业怎么协作、资源怎么整合、设施怎么共享、交通怎么连接、生态怎么共保等问题开展跨界合作的先行示范,探索跨界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


